全国【城市切换:济南】

官方微信

班组培优:0531-8899 8209

1对1课程:0531-8899 8209

学校合作招生:4000 191 211

钟秉林:教育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注】

标签:

发稿人:

阅读:3

评论

2017-07-18

导 读

以下内容根据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三十周年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1985年5月27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至今已经30周年。回顾30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决定》作为行动纲领一直引领和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各项决策和部署。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1993年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1999年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到2010年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些都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

每一座里程碑都能看到当初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身影,其中关于对教育改革根本目的的阐释,关于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关系的定位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0年过去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上学难的问题得到根本缓解,入学机会已经不再是社会稀缺资源。

30年来,随着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薄弱学校、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教育公平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村薄弱校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继续实施,缩小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和联片地区招生计划扩大实施,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学生和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进入重点大学学习的机会。

30年来,我国的中小学评价模式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破解应试教育制度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比如上海市全面推行“绿色评价”,不再以分数和入学率作为学生考核和学校评价的唯一依据,先后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综合质量评价的意见》也在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30年来,我国大中小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坚持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许多中小学校立足校本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许多高校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术性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

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层面大力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强化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价,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采用现代化评价方法和技术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独立性,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努力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虽然我国教育规模已位列世界之首,成为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

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够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培养创新人才乏力、技能型人才短缺、教育对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当发挥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

我们的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落后,对于教育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够敏感,不少学校仍一味地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我们的教育资源配置仍然不够均衡,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在中西部农村仍有不少学校基本的校舍安全难以保障,教学仪器设备严重短缺;

我们的办学体制仍然比较僵化,虽然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但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在我国主动调节经济增长速度的背景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环境亟待完善;

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中央与地方教育事权、财权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还没有落实到位,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尚需不断探索完善。

为了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题,我认为, 我们必须面对三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第一,如何在规模适度扩大的同时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如何在提高教育质量的长期过程中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第三,如何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

显然,教育发展重心的调整必然导致我国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教育决策的复杂性在增大,改革举措实施和创新探索的难度在增加,教育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深化教育与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标志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教育观念的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在对传统进行价值反思和对现实予以深度审视并做出的适时调整和应对,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的重要先导。

我们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现代的教学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形成教育改革的共识与合力,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执教,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要加强政策研究,健全协调机制。

要建立教育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在政府转变职能、探索宏观管理的路径和手段的过程当中打破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克服部门本位倾向,加强联合调研和认证,不断提高政策制定水平,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和延续性。学校则应该在改革政策设计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二是要加强教育研究,促进科学决策。

教育发展的复杂性需要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教育科研工作者要结合教育发展的实践诉求开展研究,将理论思辨、实证研究与量化分析相结合,不断提高科学指导实践的水平。

三是要加强综合改革,探索协调创新。

政府要重视教育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提高教改立项的系统性和项目管理的协调性,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和成功案例,引导教育内部各个领域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加强系统规划与协同改革。学校将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系统谋划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

四是要加强舆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

加强先进教育理念和改革成效的宣传,尽可能凝聚社会共识,让社会各界真正理解教育改革的目标。客观宣传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让公众对于教育发展有理性的认识,对教育改革有合理的期盼。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教育信息的透明性,建立教育信息发布和质量年报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监督权,营造教育综合改革的良好氛围,把握改革的主动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鲁ICP备2023013442号 济南课外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课成课外课教育集团 电话:4000-191-211      技术支持:课成集团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1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