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切换:济南】

官方微信

班组培优:0531-8899 8209

1对1课程:0531-8899 8209

学校合作招生:4000 191 211

暑假将至,教育部:严禁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

标签: 暑假辅导班

发稿人:课成教育

阅读:3

评论

2019-07-03

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规划适合孩子的假期生活,同时,配合学校的作业创新,让学生在假期里花一定时间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公益与职业体验活动。

暑假将至,教育部:严禁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

作者 | 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图源 | 东方IC

暑假将至,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就做好暑期安全教育、合理布置暑假作业、开展多样活动、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等工作做出一系列具体部署。《通知》要求合理布置暑假作业。学校要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由学科组、年级组集体研究布置学生暑假作业。鼓励布置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严禁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

要求家长完成的作业,是指直接布置给家长的作业,如要求家长每天听写孩子英语单词,检查孩子每门功课完成情况等等;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则是难度较大,由孩子独立完成完成不了,家长不得不“代劳”的作业,比如一些手工作业。教育部做出以上要求,是想扭转中小学拍脑袋布置作业,既增加学生负担,又增加家长焦虑的现象,以让每个学生能度过有意义的假期生活,而不是整个假期生活就围着作业转。

这不仅需要学校贯彻落实,也需要家长转变观念,不能整个假期就盯着孩子学习,包括对学校布置的探究性作业,家长不能认为这无关提高学习成绩,于是主动“包办代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即便学校没有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家长也很可能主动代劳学生的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并给孩子找能提高成绩的作业,监督孩子必须完成。

近年来的每个假期,都会有家长针对学校给学生布置的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吐槽”。意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完成这些作业,需要家长配合,甚至全家出动,而不是学生自己就可独立完成。学校老师在布置这类作业时,没有论证完成这类作业,需要哪些资源,没有考虑不同家庭的情况,家长为孩子完成这一作业发愁,比如孵小鸡作业;二是学校布置的活动性、实践性作业,不论从立意,还是实践都不错,比如进行某一主题的社会实践,撰写一份调查报告,但家长认为这种社会实践太浪费时间。前一方面意见,源于学校布置作业不科学,迫使家长必须代劳,这把学生作业变为家长作业。后一方面意见,则是家长的问题,对于非纸质的实践性、活动性作业,家长并不重视,这类在学校看来是创新的作业,在现实中,经常被学生、家长走过场应付。

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都认真对待假期作业创新。对学校来说,创新作业不能拍脑袋,要从作业的意义,完成作业需要的资源,作业具体的过程,以及对作业的评价等对作业进行论证、设计。比如,给学生布置的社会实践作业,学校应该强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和体验,而不是要求学生交一份报告,或者做一份小报,这种过于强调“成果”的社会实践作业,就可能催生家长包办代替,甚至到网上去购买作业、买盖章社会实践报告。

对家长来说,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不能就是报培训班,以及做大量的假期纸质作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规划适合孩子的假期生活,同时,配合学校的作业创新,让学生在假期里花一定时间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公益与职业体验活动。当前,有不少家长存在假期焦虑,担心别人家的孩子利用假期时间上各种培训班、强化学习,用假期时间来“逆袭”、“反超”,因此,也失去本来有的淡定,在培训机构的焦虑营销攻势下,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孩子的假期生活平时上学还忙、还累,大部分时间在培训班和做作业中度过。这样的假期生活显然失去了假期的意义,甚至有家长和学生直言,干脆取消假期算了。

让孩子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从根本上,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才能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假期也随之成为发展个性和兴趣的最美时光。而从眼下看,则需要学校和家庭从自身改变做起,为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做出力所能及的调整。另外,社区也要有积极作为,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提供好的出去,因为不论是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还是发展兴趣,都需要依托社区,只有社区积极作为,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同样,当社区有了好的去处,家长对培训班的需求也会减少。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有的家庭是因为无法照顾孩子,孩子在假期里有没有什么好的出处,才考虑到把孩子送去培训班的。从这一角度说,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也是给社区布置的一道作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鲁ICP备2023013442号 济南课外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课成课外课教育集团 电话:4000-191-211      技术支持:课成集团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13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