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切换:济南】

官方微信

班组培优:0531-8899 8209

1对1课程:0531-8899 8209

学校合作招生:4000 191 211

国家公祭日:回望“受难者”,定格“幸存者”

标签: 热门新闻

发稿人:落叶

阅读:3

评论

2017-12-13

 

八十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后,展开六周血腥大杀戮,三十万同胞遇难血染大地。而今天的我们而言,在面对这段历史的悲伤,仅仅算是“幸存者”。而对于“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算是历史的“苦难高潮”。如果说守护世界和平是人类共有的信念,那维护国家安全就是每一个“幸存者”起码的夙愿。

常常听到周遭旁人批评国人没有信仰,但在历史的范畴里,国人总是虔诚的“历史信仰者”。于是,才会有“前车之鉴”的“历史观”和“荣辱观”。四年前,将今天作为“国家公祭日”,这不仅是对苦难的回望,更是和平的期许,甚至是对历史的敬畏。

不管是“领导者”的悼念,还是和平集会,都不只是简单歌声和蜡烛的放逐。每一个人对于历史的意义和自由,都有不同的观点,而历史的真相也在不断接近真相。相同的形式与主张总是传递着不同的声音,每一年的今天都有不同的意义。

八十年前到底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后世不断的在评说。无论是国家主义层面的“正义表达”,还是民族主义层面的“仇恨表达”。都无非是要让“幸存者”懂得,当今的和平来自不易。大和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仇视属于历史,但要是陷入“冤冤相报”的仇恨主义中,势必将蒙蔽人类基本的眼光和智慧。

熊培云在《若无后世评说》中写道:“时间的大河不会为一道堤坝停留”。由此而言,我相信仇恨的堤坝也不会为历史停留太久。当然,我们不是选择忘记,而是希望苦难的历史让我们更懂得自强和自立,为远离苦难而时刻做足战斗的准备。

所以,面对“国家公祭日”,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回望”,转念一想,便是“定格”。就单单“回望”而言,不外乎就是翻看“伤疤”,看看有没有痊愈。然后默默的扪心仇恨是否还在,这种像闹钟唤醒的状态真的有多大意义,暂且还不好评价。

可是,站在“定格”的层面上,我却能想到太多的未来,满目的山河,伟大和崛起。而这些,比起仇恨本身,更容易融入日常和个人,更容易形成巨力成为可能,更容易坚固防御让历史不再重复。

我时常认为,如若真正爱这个国家,就要接受过去的苦难历史,让其永远冰封不再复发,而非每每翻开伤疤就暴跳如雷,不能自己。讲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强大,往往比仇视更容易产生影响力。

个人对于历史而言,往往显得太微不足道。我们可想象的是,如果当年的“30万”变成“3万”,历史可能会有另一番评述。到底是那“27万”起作用,还是“3万”也起作用,想来也是很难说清楚。说到底,历史重视结果,这对于熟悉“成王败寇逻辑”的国人而言,想来很容易想明白。

所以,我更确信,记住历史的苦难,对“幸存者”的意义比对“受难者”的意义更大。甚至可以说,这样也是对“受难者”存在的一种能量放大过程。所以,面对“国家公祭日”,更愿意让其成为“国民启程日”,这样大概才能为“定格”注入能量,让历史的归历史,苦难的归苦难,幸存的归幸存。

天地不仁,万物才为刍狗,如若个体不仁,周遭也必为刍狗,所以,在“勿忘国耻”的同时,也要“勿忘人耻”,因为作为公民,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才能争得更多的美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鲁ICP备2023013442号 济南课外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课成课外课教育集团 电话:4000-191-211      技术支持:课成集团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1321号